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实际上店红了,是非也多。在城市走红的同时,长沙这些写着湘菜基因的餐饮店,自然也惹来不少挑刺的“品鉴家”们。尤其如果你是个关注湘菜、长沙餐饮的人,就一定在网络平台或身边看见、听见过这些论调:
“哪有在辣椒炒肉里放什么木耳的做法咯,一点都不正宗。”
“一碗菜半碗辣椒,一盏灯那也能代表湘菜?”
“本地人才不会去什么笨罗卜呢,除了便宜,哪有什么味道可言?”
是什么在变得不“正宗”?
但在追求菜品“正宗”的路上,餐饮人的脚步从未停止。对不少餐饮企业和厨师来说,“正宗”大约等于某种标准。有来自烹饪手法的标准,18秒炒制,6分36秒蒸制……有来自食材用量的标准,做一份小炒黄牛肉要用250克牛肉,做一份炒鸭要用掉50克茶油,一份鱼汤要用掉20克紫苏……涉及成本与盈利的核算,他们恨不得每一粒盐的要精确到粒才好。
但这种标准化,如今成了食客们口中菜品难吃的原罪。厨师们不想着如何通过烹饪技巧把菜做得合情合理,而是怎么快速上菜怎么来。譬如他们计划着如何调试一款黄金比例的个性酱汁,最好是浇上去之后,甭管你吃的白萝卜还是红萝卜,都是“世间绝美”。
诚然,在以企业规模论成败、以门店数量论英雄的当下,标准化的确是打开未来餐饮市场的关键钥匙。这种生产方式,也的确成就了如今烤肉、火锅、饮品等品类在餐饮市场的繁荣,大小品牌和门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种追求“标准”“正宗”的思维方式,却也破坏了厨师们本身的研发与学习能力。
越来越模糊的菜品界限,越来越雷同的调味方式,这才让我们意识到,曾经属于传统手艺人的创造力和专注精神,正在渐行渐远。多年以前,我们尚能看到“跳钢管舞的鸡”“跳水鱼”“蒜蓉水晶虾”等热门菜品出现在各大湘菜系餐厅——尽管这种“你抄我,我抄你”的行为并不值得推崇,但至少人家不只有批判的眼光,而是懂得用自己的脑瓜子去思考如何把菜做出新意、做得让市场接受,也正是在不断的碰撞和实践中,才产生了香辣臭鳜鱼这样的湘菜新秀做法。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里,关于湘菜菜品正宗与否的争论,或许永远不会停止,就像“辣椒炒肉到底怎么做才算正宗”没有答案,无论怎么回答也避不开人与生俱来的抬杠欲望。挑毛病虽然能让人获得瞬时的满足与成就感,但愿意承认自身不足、发现他人亮点并认可学习的能力,才是餐饮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