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若是很多年前想在长沙吃上一顿“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餐食,多半会选择西餐、法餐或私房菜、高档会所一类。如今呢?如何满足大气、上档次的要求另说,但动辄人均过千的“高端”餐饮,除了日料和极少量的西餐餐厅之外,你几乎找不到其他。
动辄上千的人均,唯日料独大
观察近年长沙新增的日本菜餐厅,除了松临开店时间超过十年,其余几乎都是近三年才开业。“鮨炯”“鮨一”“鮨境”“鮨合”……他们当中有的是长沙首店,有的则是外来品牌,但似乎都格外偏爱“鮨”字,仿佛带上了它就能表明自己纯粹的菜系身份,成了日料店命名的流量密码。有人解释是日本当地对某种食物的称呼,大概意思就是在湖南以外开湘菜餐厅喜欢取名“湘”“麓”一个道理,利用某种特殊性让人瞬间与其归属地产生联系。
其实不仅是长沙,放眼全国来看,日料也走得风风火火。在红餐发布的《中国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2》中显示,日料2021年在中国的市场收入达895亿元,比某些中国本土菜系占比还要高。你瞧点评网站上的美食分类,“日本菜”甚至能与国内各菜系同享待遇——独占一个分类,能够勉强与之抗衡的,则是创意菜、无国界料理,但数量上远远不足。
相比之下,湖南本土菜系的餐饮品牌的高端之路可谓“蜀道难”。除了本身就走中高端路线的新长福、徐记海鲜等老牌企业之外,这些年上下,也不过只有晴溪莊园、新曲園、鲤隐台、墨泉峰味、十二味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其中还有些是早已在本土发展多年的品牌,新生数量远远比不过日本菜餐厅。
即使是比价格,在部分日料的面前,就连曾经被视作高端代名词的法餐,似乎也败下阵来。日料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的人均消费,更是把多数均尚在百元附近徘徊的湘菜品牌“按在地上摩擦”,其盈利能力让一众湘菜餐厅望尘莫及。不低的客单价,又不需要太大的占地面积,自然也更受那些租金昂贵的商圈、商业综合体的收欢迎。
我们对日料如此宽容
不可否认的是,日料当中的确有不少食材是“稀罕物”:不少生鲜食材,保鲜要求较高,高度依赖冷链运输,如果还又进口的和牛、三文鱼等食材,那么价格本身就不低——前提是这些都是真的,而不是胡乱找一些“平替”。可以说对日料的认可,绝大多数来自于食材的堆砌,除此之外,还有《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等作品中塑造的温馨场景以及与厨师交流的美好氛围,也是不少人愿意为此买单的重要原因。
但其中“割韭菜”的日料也不少。国产平价星鳗苗、本土农贸市场购置的清酒等物摇身一变,成了外国进口的“贵族”产品……尽管关于诟病日料高价的新闻一直很多,但却仍然有不少簇拥者。面对50一只的鸽子蛋,1500一份的麻婆豆腐,有人骂他贵,却还有人努力为它辩解“里面用了昂贵的食材啊”“运输保存的成本很贵啊”;面对吃什么由不得你、还得要看主厨安排的“Omakase”,你说贵,有人还要嫌你“井蛙不可语海”。
我们似乎很擅长找到日料的卖点,却对于本土菜系格外苛刻。别说人均上千了,就算讲究如墨泉峰味、新长福等入选黑珍珠的餐厅,人均方才400出头都难免有人质疑,“吃湘菜要这么贵?”要是一个土菜馆敢卖出四百来,还不被人骂个狗血淋头?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之外,恐怕还是源于我们自身。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容易忽视自家菜系的光环;同时,文化输出不足,也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