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椰子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距离长沙855公里的深圳,一直以来都是有志之士的寻梦之地,无数湖南人选择背井离乡,去到深圳谋求更有前途的发展。当湖湘儿女的情怀慢慢渗透进这片土壤,湘菜馆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湖南第二省会,有着除长沙外最多的湘菜馆。在这数以千计的湘菜品牌中,农耕记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近几年来深圳餐饮乃至全国餐饮的焦点。
在《湘菜》杂志一行抵达位于深圳龙华的土菜研究院时,农耕记品牌创始人冯国华先生正在院内迎接,他身着农耕记品牌文化衫,十分接地气,容光满面,笑容可掬,准备了一席佳肴为我们接风。席间,慕名前来拜访和学习农耕记的宾客如云,冯国华对此却总是自谦,然而没点功夫哪敢出来闯荡江湖?优秀的品牌自然会受到大众的关注,而农耕记品牌在鹏城走红的关键因素,则离不开一个“土”字。
“土”乡情,“土”食材,“土”做法
冯国华2004年就来到了深圳创业,开过湘粤结合的湘菜酒楼,做过椰子鸡、鸡煲、牛蛙,快时尚餐饮刚火爆时,他也曾有过尝试。高峰之时,有十来个品牌在同时运营,涉及各种业态、品类。但是跟在别人后头跑,总归是难跑出个名堂,吸取之前累积的丰富经验,冯国华决心做出自己的特色。
2014年,冯国华将家乡湖南的土菜带到了深圳,他的“味人民服务”品牌小有所成,在坊间口碑相传。对比当时市场上主流的轻时尚餐饮,他发现,其实顾客并不太在意有没有时髦的就餐环境,口味优秀的土菜同样能令人流连忘返。于是他决定打出差异化,将品牌全新升级,命名为“农耕记”,正式从土菜赛道出发。
农耕记的乡土风席卷了鹏城,黄泥巴墙,大红灯笼,成片的新鲜土食材陈列区,在快节奏的大都市中,农耕记的乡土风无疑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湖南人在农耕记看到了儿时的记忆,吃到家里的感觉,而深圳本地的顾客能感受到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加上长期对时尚餐饮的审美疲劳,乡土风的定位注定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农耕记的乡土风模式甚至吹回了湖南,红火的院子餐饮模式似乎也对此有所借鉴,不论说法对错与否,农耕记的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但要赢得消费者的心,光靠场景打造是不够的,菜品的味道还是关键所在。冯国华是正儿八经的衡阳厨师出身,他明白,做土菜要深得人心,无外乎正宗食材与味道。他笑着跟我们说,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与食材打交道,没疫情的时候,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留在了湖南,去到一些偏远乡镇,找寻优质的乡土食材。他对于食材的把控堪称执着,“只有湖南本地的食材,才能做出土湘菜的韵味。”店内有一道热卖的经典衡阳菜茶油炒土鸡,就一定要选用240天以上的湘黄土鸡,若是换成广东的三黄鸡来做,怎么炒都不足味。
在早期,农耕记的食材都从衡阳由大巴专运到深圳。版图逐渐拓宽之后,为了跟上内需,农耕记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食材供应链,通过自产+收购的模式实现食材把控。农耕记有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养鸡基地、腊肉基地,养鱼基地也即将在东江湖建成,此外,在郴州、桂东、攸县、衡阳、衡东、浏阳、怀化等地都有采购点,通过深圳分拣仓再配送到各个门店。众多的门店有着庞大的内需,农耕记不仅解决了自身食材供应问题,还带动了湖南本土第三产业就业与增收。
说完了食材,再来说做法。湘菜作为外来菜系,要在深圳生存下去,难免需要因地制宜。深圳的湘菜馆基本都对食材和技法做了改良,但在冯国华的坚持下,农耕记在深圳没有做改良,完全保留了湖南正宗的土做法,请来的厨师也绝大多数来自湖南本土,为湘菜厨师提供了就业机会。冯国华说,做法上虽说统一,但实际上出品仍不太稳定,难以实现标准化,这也是所有正餐领域企业的痛点。但在“土乡情,土食材,土做法”的组合拳下,农耕记如今的成绩已可算是粲然可观。
精准划分业务线,成就百店计划
农耕记创立五年来,打下了深厚的品牌基础,从第一家到现在的六十家直营店,将“湖南乡下菜,深圳城里卖”,喊成了最深入人心的口号。
在六十家门店中,针对不同的客群和消费场景,冯国华选择了主动求变,将堂食业务线划分出四大类:包括社区店、商场店、写字楼店和体验店,乡土氛围的打造与体现则在这四大门店类型各有不同。以家庭聚会为核心的社区店以传统的形式展现,是最基本的框架;商场店、写字楼店受限于面积,对食材展示区做了删减,但风格打造上略有不同,写字楼店以简约风为主,商场店则融入了一些时尚元素,更适合年轻人拍照打卡。
而体验店则占有800㎡以上的空间,庞大的面积让氛围的打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体验店中,不止有乡土的食材、环境,还有更多与客人互动的环节,可以看到来自湘西侗族的山民唱山歌,阿妹阿哥唱着“高山流水”迎接来宾,客人们用餐,就像小时候在乡下吃饭一样热热闹闹,让人怀念,可谓是将人情味、烟火味、家乡味演绎到极致。
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农耕记门店的扩张也并没有停下。冯国华对此信心满满,并希望在近两年之内完成农耕记的百店计划,下一站他将在海口万象城开出一家分店,作为农耕记走出深圳第一步尝试。在湘菜全国走红的趋势下,农耕记顺利走出深圳,想必也只是时间问题。
横向布局,拓宽产品线
2020年初时,疫情的来临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冲击,对餐饮行业冲击尤为巨大。无法预测的关店通知、每周甚至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禁止堂食,一个又一个冰冷的现实不断打击着餐饮企业,其中也包含冯国华和他的农耕记。门店的不断亏损让冯国华不得不寻找第二条生命线来提高盈利,渡过疫情的难关。在门店营业困难的时候,冯国华果断开启了外卖业务,也就是这场自救运动,让农耕记打开了新的大门。
除此之外,农耕记还通过自己的电商平台销售土特产产品,农耕记不断拓宽产品线,这一切都基于农耕记品牌的背后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而在这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为冯国华接下来的运作打好了基础。
入局预制菜,成赛道黑马
有了多条产品线齐头并进之后,冯国华的目光望向了更远的地方。2021年6月,农耕记快手菜横空出世,这也代表农耕记正式入局预制菜赛道。农耕记快手菜与多个渠道合作,以全新的品牌包装上线,一上线便收获广大消费者青睐,吸引无数同行学习。对于冯国华来说,预制菜并不是陌生的事物,此前农耕记也曾因疫情开发出生鲜净菜依托于门店进行销售,因取得不错的效果,让冯国华看到了新机会。
深圳这座城市的主要群体,是一批奋斗中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全新的饮食消费习惯。冯国华向我们娓娓道来,年轻人好面子,想请朋友到家里吃饭,但又基本都不善于做饭。快手菜就完美地解决了顾客在家不会做、没时间、不好吃的痛点。30分钟即可送货到家,免洗免切免搭配,在家也能做大厨。
但预制菜市场中做净菜的可不在少数,农耕记何以从中脱颖而出?
其一,农耕记快手菜是基于自身餐饮品牌积累基础,通过模式转型得出的产物。农耕记本身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消费者到处看得到农耕记的广告,也吃过农耕记的菜品,存在自然的信任背书。相对于新出现在消费者视线的品牌,农耕记接受困难度低,接受过程短,无疑是消费者更优先的选择。
其二,要做好净菜外卖,需要整合供应链、菜品研发、线上传播、线上服务、配送服务、成本控制等多数餐饮企业不具备的能力。而拓展多条产品线的农耕记,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尤其是菜品研发的能力,农耕记有专门的菜品研发中心——土菜研究院,汇集多位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的湘菜大师、名师为产品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每一道快手菜的品质。这是其他净菜品牌所望尘莫及的。
其三,预制菜正在从最初的B端向C端过渡,而实际上,国内预制菜的销售还停留在B端,占整个预制菜销量的近80%,C端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大多数人还没有真正了解预制菜。而农耕记直接瞄准C端市场,并且为了贴合C端需要,商品包装上与线上都标明了清晰、详细的烹饪步骤以及二维码,扫码即可跟着大厨学做菜,解决了有食材但是控制不好时间、火候等问题,这无疑降低了C端消费者们对预制菜的接受门槛,也对预制菜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农耕记本身也相当重视短视频与直播的平台,以冯国华为个人IP的抖音账号“老冯的菜谱大全”和农耕记品牌账号共有近四百万粉丝,也为快手菜的宣传锦上添花。
有了品牌力、技术力、市场导向的支持,农耕记快手菜才得以成为一匹黑马。农耕记快手菜目前产值一个月几百万,约为门店的十分之一,刨去成本与渠道,其实所剩不多。但冯国华表示,预制菜市场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尽管现在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一定会坚持做下去。他也正在考虑开发自己的渠道,建设“食材+预制菜+成菜”的社区门店,让农耕记成为真正深入民心的品牌。
长沙这座城市和深圳有太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年轻化的城市,越来越快的城市节奏,将农耕记的模式复制到湘菜企业,似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本土湘菜大品牌不少,但具备这样实力的不多,也许未来湖南本土也能够走出一家这样的企业,十分值得期待。
被疫情“偷”走的这三年,冯国华反而抓住了机会,让农耕记大放异彩。
农耕记的品牌转型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但对于冯国华来说,持续经营才是他最看重的目标。能活过二十年、三十年的餐饮连锁不多,能够被人记住的更是屈指可数。农耕记已经走过了第一个五年,经历疫情的磨难,没有被考验打垮。为了品牌能够延续下去,他并不希望农耕记成为特殊化、网红化的产品,而是成为国民品牌,百姓餐厅。
脚踏实地又深谋远虑,冯国华正是这样一位实干家,他所做的一切,都让农耕记成为深圳无处不在的一道风景,从方方面面植入深圳人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