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最重要的是勤劳,脑子灵活,注意细节,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热爱这一行,踏踏实实把技术学好,认认真真把菜做好”。在湖南省委接待处,我们见到了湘菜大师石兴辉。这位在厨师岗位上坚守41年的烹饪工作者对宣传自己并不太感兴趣,在他的心目中,实干才是硬道理,所有的成绩和技艺都是奋斗出来的。
细节决定成败
1980年,17岁的石兴辉进入九所宾馆,跟着石荫祥、聂厚忠等大师学习烹饪技术。做厨师第一步要学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刀工,有人说是配菜,但在石大师看来,第一步就是要学习搞卫生。病从口入,食品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当时的九所宾馆,接待的都是中央领导和省里干部,服务好他们的饮食,就能让他们更加有精力去为人民服务,所以那时候接待处的厨师对自己的工作既有一种自豪的使命感,也培养了一种认真细致的态度。
安全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菜品做得精致。石兴辉大师告诉我们:湘菜的摇篮在接待处。无论是食材、烹饪方式、摆盘、菜式,省委接待处的菜品远好于社会餐饮,这种好主要体现在对菜品细节的把控上。在食材的选择上,要讲究形状相识,大小相等,主料和配料的比例有严格的要求。比如一道炒猪肝,现在有些餐厅做这道菜时,可能辣椒比猪肝放的多,但那时候省委接待处做这道菜,猪肝最少要占七成,辣椒作为辅料只能有很少的比例。所以,那时候的省委接待办就是社会餐饮的一个培训基地,很多像华天大酒店这样老牌五星酒店的厨师都来自这里。
从最基层的搞卫生做起,石兴辉每天早出晚归,师傅们上班之前他会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师傅们下班之后他又搞完卫生再下班,接着是切菜,配菜,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里面有很多学问,那时候老师傅非常严格,你的菜只有一点没有切好,就会要你全部重来。三年之后,石兴辉就上灶炒菜了,也许现在的厨师会觉得这个时间很长,但那时候老师傅对徒弟们的基本功要求非常高,三年已经算是非常短的时间了。
做传播湘菜的使者
凭着扎实的烹饪功底和对湘菜深入的理解,1999年石兴辉顺利通过了外交部的考试,来到海地向外国人展示湘菜的魅力。
海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饮食上非常有讲究,他们不能吃辣,菜品里不带骨头,不带杂质,凡是盘子里的东西都能吃进胃里。所以,当时外交部在厨师选择上要求也非常高。在海地的这两年,石兴辉心里一直默默记住前辈大师的话: 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厨师的工作就是实实在在把菜做好。他根据当地习俗和饮食习惯,利用这些年扎实的烹饪功底,做出的菜品深受当地官员认同和喜爱。
2012年,石兴辉参与了“文化中国 ·中华美食-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华厨艺团”访日代表团,目的是通过厨艺表演,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中华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9月9日,石兴辉在东京都中野区的“成都”中华料理店,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东京那个季节气温还在30度以上,虽然店内有空调,但厨房依然酷热。石大师进入厨房不久,汗如雨下,但他坚持并与店内厨师们进行了几个时辰的厨艺切磋。日本厨师对石大师评价非常高:石大师的厨艺示范,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店不算大,平常准备的食材也不多,但石大师因地制宜,在有限的调味料及食材的情况下,做出的菜肴,不仅味极美,而且别致新颖,是我们追求和学习的目标。
创新的定义是什么?
41年的的厨师生涯,石兴辉一步一个脚步,从当初的一名学徒,一直到省委接待所餐饮部经理,再到今年荣获省委办公厅接待服务中心优秀共产党员,他始终以一名湘菜实干家的身份,认真、细致做好厨师这个工作。在湖南省第三届烹饪技术比赛中,他凭借热菜“鸡汁水鱼裙边”和凉菜“丹鹤迎春”获得金奖,这两道菜都是在继承传统湘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搭配其他食材、以不同的味型呈现而成。
但是,石兴辉并不认为自己这两道菜就是创新菜,在他看来,简单的改变一下食材搭配、变换一种烹饪方式或者呈现一种不同的味型并不就是在创新。比如传统经典湘菜剁椒鱼头,不能说你加入了一种自制的酱辣椒、改变一下摆盘方式就是在创新。真正的创新是:你做出的这道菜品能够受到大众喜爱,能够成为流传下去的名品,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创新其实是非常难的,需要一位厨师长年的经验积累、深厚的饮食文化沉淀、以及敏锐的洞察力,甚至需要一些天份才能。
采访期间,石兴辉说的最多的就是认真、细致、勤快,这也是他认为一名厨师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从懵懂少年,到年近花甲,石兴辉一生就做了厨师这一份看起来平凡的工作,他把这份唯一的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再过2年,石兴辉就要退休了,让我们为眼前这位湘菜实干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