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丨朱为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外出探店寻味,全凭缘分。口味合意或氛围有所共鸣,二者能得其一已是幸事,若能在精神追求上有所悟,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体验。行车至雷锋大道青山花卉市场深处,一座别致的园子映入眼帘,它的静谧,与一旁花卉市场的忙乱俨然两个世界。虽说以园林或庭院作主题的餐厅,我也见过一些,但佳品轩却仍旧有些不一样。
老宅的生活哲学
佳品轩依山而建,推小门而入,眼前的古韵悠然,一时间竟让人有时空转换之感。斜坡之上,三道门第,“三进三出”,体现着极强的仪式感,是主人对于传统院落的讲究,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呈现。院内大小。房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园林内的石雕、林木别出心裁,处处是景;院内行走,随时停下脚步,手边的石磨、盆栽,脚下的石路,不远处的老旧摆件,细微之处均可见老宅主人心中关于生活的哲学和诗意。
盆上的石雕
占地十余亩,包厢却只设置十个,彼此独立,私密性强,各不相同。佳品轩没有刻意给包厢定主题。而是保留一部分老物件,再将一些书画作品、绣品等主人喜爱的物件分别置于其中,内敛含蓄。若不是有店老板在一旁讲解,你或许根本不会知道,那几只古老的椅子身上包含着许多历史学问,也不会注意那只盛着水植的石盆上的雕刻究竟是何含义,更不会知道原来院子中有那么多关于“和”字的故事。
不着急让来客瞬间理解所有,而是“常来常新”,每次都能收获不同的惊喜。不疾不徐,是主人的生活态度,更是佳品轩的留客方式。“来,或者不来,他就在那里。”
做餐饮,心诚则“灵”
作为目前餐厅运营的主要负责人,常总虽然不是厨师,但曾经开办厨校培训厨师的经历,却也让他在识人辨菜上“自有一套”。他有一只敏感的舌头和一双敏锐的眼,因此他能够在普通食客和专业厨师的角色之间无缝切换,尽可能在保证传统、专业的烹饪手法的前提下,兼顾口味。与其他讲究“翻台”的餐厅不同,佳品轩并不追求快节奏,而是追求“精”。一道传统的全家福,蛋卷、肉丸要自己制作;一道金汤豆腐,豆子要自己磨,豆腐要自己做。
对顾客,佳品轩也真正做到了“像一个好朋友”。来店用餐的,大多数是亲切熟悉的老顾客,常总会抽空伴其左右,讲讲园子里的新旧故事;即使并不在店里用餐,佳品轩也时刻将景色备好,供客人驻足欣赏,遇上喜欢的,拍上几张照片。时间的意义,被留在照片里,也留在了那些充满历史的物件里。
消费者的需求是餐饮业的风向标,餐饮人也在与时俱进。菜品味道不再是餐饮的天花板,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注重服务、讲究氛围;也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人开始以文化为导向,向食客传达某种情怀。
可惜的是,“文化”在很多时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数餐厅讲“文化”的方式是拼视觉,挂几件蓑衣、陈列几件旧家电,打造氛围尚可,但实际并无文化底蕴可言——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每个餐厅都像佳品轩一样对历史文化有足够真实的呈现,那毕竟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但还是希望每个餐饮老板心中,都能像佳品轩这般,为历史文化留存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