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个现象,就是大家都开始喊着“消费降级”。连我的早餐,都从牛肉排骨的双码粉变成了一个素菜包子凑活撑过一早上。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馆子,成为了排队吃饭的热门地。乍一看,好像大家真的都开始“节衣缩食”。
虽然说今年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人也在有意识地控制消费,但吃饭这个事情,在家庭生活当中,从来都是“头等大事”,往小了说叫“一天的奔头”,往大了说就是“民生”。家常,从来都是餐饮人最喜欢用的定位之一,颜卫胜算得上是个老餐饮人了,不论是从前的呷铺,还是后来的颜掌勺,主打的都是“家常味”。
疫情的影响下,大部分餐饮人都开始积极自救。有人涨价,有人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也有人通过增加产品类型……而原本主打家常的“颜掌勺”则是将产品性价比发挥到极致,并给了自己一个“下饭菜”的名字。
减少店内装饰,突出菜品重要性
简单的几个大字,构成了颜掌勺下饭菜的门头,就如同店里的菜一样,走的是一个路子:不搞花里胡哨,简单直接。为了能够更加符合这股“飒爽”之风,颜卫胜也对店里内部做了一些调整,除了将菜品的器皿全都换成青花纹样的瓷碗之外,也把店里那些多余的装饰一并去掉。就像是一个卸了妆的姑娘,虽然不那么精致,却增加了不少亲切之感。
就连餐饮最爱使用的菜品大海报或者看图点菜,也并未在店内出现。代替它们的,是整整齐齐排列开来的菜品展示,以及写着粉笔字的小黑板菜单。这一切,倒是让整个店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在越来越讲究环境的餐饮行业里,虽然大家都喊着“菜品是核心”,若要真正愿意丢掉那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去强调产品,又好像没有多少人有勇气这样做。
精选特色菜品,保证出品稳定
在如今特殊的消费环境下,用一些接受程度更高的菜品来吸引消费者,能减少研发的压力。小炒肉、青椒紫苏鱼头、血鸭、醋蒸鸡、炒猪血丸子……这些曾经长居热销榜的菜品,无论他们换了多少个名字,总是拥有着各自最忠实的“粉丝”。厨师们要做的,是在一些烹饪的细节上更重视:在蒸鸡时滴入的老陈醋和香麻油,是它能让人充满食欲的秘诀;将去皮之后的糯米茄子浸入高汤,让它兼具鲜美与清爽。
对于现在的餐饮门店来说,真正在一些经典的菜品上面下功夫,才是求生之道。
下调菜品价格,把性价比发挥到极致
如果说环境、服务都是餐饮的“加分项”,那么菜品自然才是“必考”科目。菜品质量若稳定,那么接下来就要在价格上做功课。颜卫胜自家的原创糊辣肥肠,似乎已经热卖了许多年。肠子嘛,有人说它是检验是否真正吃货的标准,也有人说是验证友谊的标准,足以体现这个食材的独特性。颜卫胜的做法是将肠子大火爆炒,再搭配上爆香的干椒和土芹菜,看起来金黄香脆。让我惊讶的是他出品的稳定,两三年前因为工作采访的需求我第一次吃到这个菜,那时不太爱吃内脏竟也习惯它的味道;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这个菜的味道依然保持如此——今年不同的是,往年卖68元一份如今直接降低到了45元,价格竟然还下调了。
除了肥肠之外,其余的菜品价格也基本降低了百分之五左右。下调价格,看似只是几块钱,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正是中午吃饭的时间,走进来七八个穿着精神又清爽的年轻男女,手中还提着生日蛋糕——他们是在附近上班的人。颜卫胜说,以前很少看到这样的消费群体来店里过生日,而自从今年做了这些调整之后,附近就经常有年轻人过来吃饭,有一些甚至还成了熟客。有时候,真正口味好的东西,却被餐饮人自己的定价拦住了它真正的消费群体。
而下调菜品价格,也并不一定就是减少了利润,而是对于整个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食材的边角料利用和人员调配等方面,需要更加合理安排,而不只是“得过且过”。
如此看来,餐饮真的在“消费降级”吗?其实也未必。在人均消费看似降低的背后,只不过是消费者更趋于理智,变得更加重视食品本身罢了。至于餐饮附带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不妨等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