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近日,某餐厅发布的一则门迎岗/收银岗招聘启事引发热议。
争议焦点在于岗位福利将颜值补贴赤裸裸写出来了:
年龄补贴100元,颜值补贴0-500元(最高补贴500元),身高补贴25-200元。
以往餐饮行业在招聘信息中,大都会用“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等比较委婉的表达。
但某餐厅直接将身高、颜值等先天条件与金钱挂钩,这种“将颜值明码标价”的做法,让不少网友感到不适,感觉受到了歧视。
这并非餐饮行业首次因歧视性政策引发关注。从某烧烤品牌的虚假宣传,到本次招聘中的隐性歧视,餐饮行业正面临一场价值观的考验。
颜值与金钱直接挂钩,赤裸裸的就业歧视
此次争议的核心,本质是企业将员工先天生理特征量化为薪资构成的行为,属于赤裸裸的就业歧视。
尽管该餐厅相关负责人事后解释,门迎岗 "对形象、年龄、身高有一定的优先考虑",目的是为了 "让顾客打卡时更有美感",且已及时撤下争议招聘信息。
但作为受关注度较高的餐饮品牌,这则招聘启事仍引发了广泛讨论。
这种将员工的生理特征直接量化为薪资构成,实际上已经触碰《就业促进法》的红线 。
法律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而将先天生理特征与劳动报酬直接挂钩,看似是一种正向激励,但实际上却将人先天条件差异制度化了,无疑是对平等就业权的公然挑战。
其实,在招聘启示上,餐饮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形象气质佳”等更为得体的表述来表达岗位需求。这种表述聚焦于整体气质和精神面貌,而非单纯的先天外貌特征,既表达了岗位需求,又避免了歧视之嫌。
知名品牌更有照顾千万公众感受的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标价行为对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当“长得好看”可以直接兑换成工资单上的数字,本质上是在传递 “外貌决定价值” 的错误信号。
作为一家知名湘菜品牌,招聘政策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传递着一种社会价值观。
设置“颜值补贴”的做法,伤害了广大普通人的自尊心。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知名品牌的一言一行都将被无限放大,一句表述、一项政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就要求品牌在发布信息、制定规则时,必须斟词酌句、审慎考量,以真诚守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公众,而非在引发争议后,仅用 一句“考虑不周,已经撤回” 轻飘飘地搪塞过去。
这种伤害感不仅来自求职者,也来自消费者。当人们看到一个品牌以貌取人时,自然会担心自己是否也会受到不同对待。
相比之下,此前某烧烤品牌因虚假宣传“当天新鲜到货”实际上使用冻品而遭曝光,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信任的直接欺骗。
两种行为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公众责任的侥幸。
两家企业本来都是备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湘菜IP,如果因为这些操作损耗多年积累的信任,折损好不容易建立的口碑,让原本的人气 IP 失了人心,实在得不偿失。
不可逾越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平的底线
餐饮从业者虽然都希望找到质量最高的员工,颜值高的门迎岗也确实能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这都可以理解。
但任何企业诉求,都必须建立在不逾越公序良俗、不触碰社会公平底线的基础上。
像这种粗暴的将颜值量化为工资补贴的做法,实际上还触发了社会公平的底线。
当企业根据先天条件而非能力来决定薪酬时,本质上是用制度性规则强化了 “以貌取人” 的不公平性。
一名外貌普通的求职者即便具备优秀的服务能力,也可能因 “颜值补贴” 制度拿不到同等薪资时,这就违背了同工同酬的基本公平原则。
餐饮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了大量不同背景、不同外貌特征的劳动者,其公平性直接影响社会整体公平感受。
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懂得,员工的价值应当体现在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和工作绩效上,而非先天外貌特征。
一则招聘公告引发的争议,折射出餐饮行业存在的价值观困境。
当“颜值”被明码标价,伤害的不仅是求职者的尊严,更是整个行业的公平底线。
对此,我们呼吁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才能赢得员工真心的付出,也才能获得消费者长久的认可。